? ? 從國內首臺拖拉機在萬眾矚目中登場,到最新無人駕駛拖拉機問世,數十年匆匆而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無數農機人前仆后繼,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譜寫了一曲紅色贊歌。
近日,洛報集團“探尋河洛紅色印跡”采訪團走進中國一拖東方紅農耕博物館,從農機發展變遷浪潮中,感受一代又一代奮斗者的紅色情懷。
鐫刻紅色記憶,艱苦奮斗發展現代農機
位于澗西區中國一拖廠前廣場西側的東方紅農耕博物館,一層共設五個展區,分別為“華夏農耕”“奠基中國農機工業”“走進市場”“全面建設新一拖”“社會責任”展區。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博物館對我國農機工業建設初期的展示,這里的一排排文字、一張張畫像、一本本筆記,記錄的都是當時農機人艱苦奮斗,建設出一個“十里紅拖城”的故事。
1953年,代號081工程的洛陽拖拉機廠籌備處正式掛牌,中國農機工業開始起步。
當時隨著一根根鋼樁打下的,不光是一座座廠房,更是廣大人民對拖拉機的期盼。當建廠的消息隨新華社電波傳遍祖國各地后,工廠先后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600多封慰問信。與此同時,黑龍江樺川縣一個村莊的農民把節省的1000多斤大米千里迢迢送了過來;河南南陽地區的群眾把28噸炭一捆一捆地從山上背下來送到工地,江蘇徐州地區無償送來1萬多噸耐火土和大量磚石塊;全國成千上萬的“紅領巾”把撿拾廢物換來的零錢寄到工廠……
1958年7月20日,一臺拖拉機開出廠房。這是中國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臺拖拉機——“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中國農業“耕地不用牛”的時代正式開啟。
很快,西北雪山下、東北黑土地上、中原大地、秦川沃土、海南椰林……到處都能看到“東方紅”的身影。
展廳在顯眼位置擺放的一臺“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正是中國首臺拖拉機的同款產品。博物館館長張迎介紹,這臺拖拉機曾在黑龍江北安二龍山農場服役,創造了31年無大修的紀錄,被當地譽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鑄就紅色品牌,不懈努力體現使命擔當
發展才是硬道理。
與最初的艱苦創業相比,如今中國一拖已是國內唯一能夠自主批量生產20馬力至400馬力全系列輪式和履帶拖拉機的農機企業,始終為中國由農機大國邁向農機強國貢獻力量。
這點點滴滴的進步,在博物館亮相的各式農機中得到充分展示。
比如,位于展區中部的一臺引進菲亞特技術生產的第一代大功率輪式拖拉機,憑借優美的造型,吸引參觀者與之合影。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從歐美引進一批大功率輪式拖拉機生產技術,分別放到國內幾大拖拉機廠進行消化吸收,但由于當時大型拖拉機沒有市場,許多企業都放棄了。中國一拖看準未來發展方向,最終生產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覆蓋60馬力到200馬力的全系列大功率輪式拖拉機。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農機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中國農機產業的今天。如今針對國內外高端市場,中國一拖加快技術升級步伐,整合全球研發資源,已掌握動力換擋等高端拖拉機技術。“我們計劃未來在場館展示更多的新型高端農機產品,從而更好地展示企業的紅色成果?!睆堄f。
開展紅色教育,不忘初心緊跟時代
作為國內首個以“現代農耕”為主題的博物館,東方紅農耕博物館始終注重展示紅色成果,這里設置的對中國農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展品,生動展現了華夏兒女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凝聚的智慧與汗水。
講解員張曉培表示,開館至今,東方紅農耕博物館已針對不同群體開展了大學生體驗工業文明、萬名中小學生走進大工業、青年黨員入黨宣誓等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來博物館參觀、研學的學生,年均可達10萬人次。
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來此參觀學習、接受教育的黨員群眾人數大幅上升,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里,感受中國一拖所產生的一代代榜樣人物的紅色正能量,以及每一次制造技術革新背后幾代人共同努力的不忘初心的探索精神。
Copyright ? 2015-2025 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網站標識碼:4103050003
網站聯系電話:0379-64823389 地址:洛陽市澗西區西苑路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