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暢通有序、小區干凈整潔、斑馬線文明禮讓,亂點變景點,小區變游園,河渠顯綠露水,這是文明實踐給澗西帶來的驚艷巨變。
今年以來,我區以文明實踐為統領,圍繞高質量“首創之區”發展定位,發力老舊小區改造、河渠治理、文明實踐等方面工作,精修城市顏值,厚植民生福祉,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完善硬件:展“首創”之美
“開展文明實踐,居住環境的變化讓我感觸最深,不僅小區建成了小游園,還建起了星級生鮮菜市場。”重三社區居民孫女士指著修建的“侯哥生鮮重輝菜市場”自豪地說,小區里里外外來了個大變樣。
文明之美,美在環境。今年以來,我區文明實踐首先從改善人居環境開始,投資1億元,聚焦屋頂防水、墻面粉刷、道路硬化、亮化照明、監控覆蓋等七個方面,改造老舊小區19個,涉及6個街道辦事處,共6676戶、129棟樓、總建筑面積達41.57萬平方米,讓老舊小區的居民群眾過上了新生活。
我區按照打造高質量“首創之區”的要求,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空間布局,塑造“景明街暢、繁華有序”的城區形象。文明之美,美在暢通。我區針對一些“斷頭路”“卡脖路”“梗阻路”等進行貫通延伸,提升主干道、整治背街小巷。隨著周山路上跨南昌路立交、創新路下穿西環路、孫石路上跨西環路、谷水綜合交通樞紐等全線貫通,初步形成“東西南北互通聯通,地上地下交通暢通,高架下穿共通貫通,背街小巷微通環通”的立體交通網絡。
文明之美,美在有序。我區加快構建“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的大城管格局。完成麗新路、共青路等道路沿線1100余家店牌整治,建設鄭州路、華山路等6條精品道路,打造長安路、周山路等5條公益廣告示范街,景明街暢、繁華有序的市容環境躍然紙上。如今的澗西街道,沿街建筑立面粉刷一新、室外空調設施規范整齊、商鋪門牌匾額協調統一。
內外兼修:塑“首創”之韻
行走在澗水河畔,清風徐來、波光粼粼,綠樹婆娑、碧水蕩漾,如詩似畫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
“渠是臟的,水是污的。”說起以前居民直搖頭,現在又種花草,又修樂道,文明實踐還給了我們老百姓柳綠花紅、一河清水,得勁、美氣!現在同樂寨村居民韓先生每天都會哼著小曲,前來河畔溜彎。截至目前,我區累計投入32億元,完成澗河2.1公里、大明渠5.6公里、王祥河4.8公里示范段建設。如今,澗河已成為澗西最具人氣的休閑打卡地。
統籌文明實踐與河渠同治、保護傳承工業文明相結合,一幅“風生水起西苑春”的文明畫卷徐徐鋪開。以建設路為軸線,我區著力打造全域性的工業博物館。隨著東方文創園、洛銅文創園的建成投用,一條以工業遺產博覽、文化創意產業、旅游休閑服務為一體的工業文明長廊呼之欲出。以區圖書館為中心,結合城市書房、24小時自助圖書設備、流動文化車,我區不斷完善“四位一體、通借通還”閱讀服務網絡,初步形成了“15分鐘閱讀圈”,書香澗西氛圍漸濃。?
不僅要面子光,還要里子亮。我區先后開展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推薦評選及慰問活動、“文明餐桌行動”“澗西最美子弟兵”評選、“曬家規家訓,樹清廉家風”等系列活動,一連串形式多樣的“文明大餐”不斷讓文明實踐融入城市肌理。中信重工劉新安被命名為“中原大工匠”;王良友先后被評為洛陽市“優秀黨員”、河南省疫情防控中的“身邊好人”;賈永慧家庭被評為河南省“文明家庭”。
全民參與:鑄“首創”之魂
一直以來,我區把文明實踐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始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明浸潤,讓新時代文明新風、正能量成為澗西持續打造高質量首創之區的源頭活水。
讓文明成風景,讓風景成風尚。我區制定了縣處級領導干部包街道社區、區直機關科級干部包小區、社區干部包樓棟的三級責任體系,并將382名區直機關科級干部、1262名機關黨員干部分布于618個城市小區,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
文明實踐,讓城市更有溫度!我區統籌安排全區507名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每人聯系3戶群眾,著力推動干部走基層、訪一線,深入傾聽并收集群眾反映強烈的操心事、煩心事和揪心事,引導群眾理解配合生活垃圾分類、小區改造等工作,提升居民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性。
志愿者作為文明實踐的“排頭兵”,如今在我區,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加入到志愿服務的隊伍當中,為建設和諧宜居的文明城市出力添彩。生活新境社區成立“紅色娘子軍”,穿行在社區的各個角落,拿起小喇叭宣傳文明知識;在剛剛建成投用的武漢路街道廣文路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里,文明志愿者用專業知識和能力為生活在這里的老人們提供醫療服務、書法培訓、舞蹈訓練等服務……目前,我區建成“文明使者志愿服務站”69個,注冊志愿者近8萬人,組建志愿服務隊伍700余支。
如今,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通過黨員輻射帶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一個又一個便民服務圈。
Copyright ? 2015-2025 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網站標識碼:4103050003
網站聯系電話:0379-64823389 地址:洛陽市澗西區西苑路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