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我國古人將清明時節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從節氣上來說,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視位而置定的。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陽到達黃道15度時,開始的一日為清明節。舊俗在清明前一天 (一說前兩天),禁火寒食。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這一天叫寒食節,也叫禁煙節。當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人們還帶食品到介子推墓前野祭、掃墓。晉國當時為諸侯盟主,這些風俗很快傳到其它各國。掛柳枝、掃墓、踏青,這些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節氣民俗
禁火:舊時漢族節日禁忌。流行于全國各地。清明節前一天(或前兩天)為寒食節。是日起禁火3日。
掃墓:祭掃墳墓,是祭祀死者的活動,以示對死者的緬懷、崇敬之情。此俗源起較早。《文選·辨命篇》有“嚴每掃墓以望喪”之語,后世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漢、白、苗、蒙古等許多民族多于清明節前舉行掃墓活動。屆時,前往墓地,剪除雜草,培上新土,致禱詞,并獻上花圈、花束或擺上祭品,燒化紙錢。現在掃墓一般可分為集體或家庭、個人的祭掃,前者多為祭奠英雄、領袖,后者多為悼念家人亡友。
踏青:歲時風俗。指寒食、清明期間的郊野春游活動。宋代踏青之風極盛,開封、臨安等地居民,不分貧富,屆時均乘寒食、清明祭掃墳塋之機,攜帶棗糕、炊餅、乳酪、稠餳等食品及酒,傾城而出,車馬繁盛,幾塞城門,故張耒有“寒食清明人意間,春城士女出班班”之句。在“四野如市”的郊外,“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人們或群聚園圃,或泛舟湖上,羅列杯盤,互相勸酬,并盛行蹴踘、秋千、斗雞等娛樂活動,王禹偁《清明》詩:“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秋千”,即寫此盛景。踏青游賞之人往往直至日暮才返歸城中。又四川一帶有“踏青節”,《壺中贅錄》載:“蜀中風俗,舊以二月二日為踏青節。”是日,人們皆往四郊游賞。此俗至今尚存。
青團:江南地區清明時節的傳統風俗點心。?將艾青(或麥苗、青菜葉)搗爛取汁,加入糯米粉和粳米粉 調合的面團中,在打勻中加適量堿水護色,再包入豆沙餡 后蒸熟而成。成品青綠色,圓正光滑,具特殊清香,軟糯 肥甜。原用于祭祀。
插柳:清明節習俗。是日,小孩須早起,折松柳枝回家,松枝插于門框上,持柳枝于墻旮旯、屋角、門后等處抽打,再插至屋檐上。還有些地方在小孩頭上、狗脖子上戴柳條編的圈。據說,這樣做可以引回介子推的靈魂,亦可避邪。插柳之俗最早始于唐代并沿襲至今。
?
節氣俗語
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清明前,掛金錢;清明后,掛銅錢。
清明前掃墓掛紙錢,證明孝心厚重;清明后掃墓掛紙錢,說明孝心輕薄。指祭祖要趕前,不可落后。


Copyright ? 2015-2025 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網站標識碼:4103050003
網站聯系電話:0379-64823389 地址:洛陽市澗西區西苑路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