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區,澗西區非遺工作已在身體力行。自2009年首次開展非遺項目評審以來,澗西區文旅局先后開展了7批區級非遺項目、6批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審,截至目前累計擁有非遺項目71個,代表性傳承人46人。在推動非遺保護和發展過程中,澗西區文旅局以“非遺保護依靠人民、保護成果惠益人民”為導向,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理念,推動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如何讓非遺技藝與產品“觸網”,讓非遺融入當代生活,正是澗西區非遺工作者們積極探索的。為此,澗西區文旅局將利用“澗西文旅之聲”公眾號,從澗西技藝、澗西美食、澗西游藝、澗西民俗、澗西故事等方面,逐一展現澗西非遺項目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傳統技藝,讓大家在對器物之美、技藝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中,更加堅定深植于我們內心的文化自信。
?
此次,我們介紹的是“澗西技藝”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金屬錘鍛工藝
?
?傳承人王書品在鍛造銅浮雕
?
金屬錘鍛工藝包括了金、銀、銅捶鍛工藝,始于夏、商,盛于唐、宋,是我國代代流傳的傳統技藝。在洛陽周邊有著豐富的金、銀礦藏,自古以來,捶鍛工藝在洛陽民間十分盛行,生產規?;臼且宰鞣恍问?,從業者眾多。新中國成立后,亞洲最大的銅加工廠就設在洛陽,這給金、銀飾品和銅器具的制作和流傳提供了便利條件。
王書品作為該項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在對傳統捶鍛工藝繼承和發揚的過程中,除了制作傳統的用具、飾品和雕塑外,還嘗試浮雕人物肖像的制作,歷經多年,在將金屬高溫熔煉軋成板后,進行手工捶鍛、鏨刻、退火、焊接、打磨、拋光、防腐等數十道工藝,形成了獨特的金、銀、銅浮雕人物肖像的捶鍛技法,填補了行業的空白,許多作品被中外名人和紀念館收藏。2007年創造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手工鍛打銅浮雕肖像數量之最(80幅)。其代表性的作品“名人肖像”,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得到了國家的重視,曾被外交部定為國禮,贈給友好來往的國家元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充當了和平使者。
?
?傳承人在鏨刻人物浮雕像
?
在不斷傳承創新的基礎上,王書品研發出立體金屬牡丹作品,并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由金屬鍛造而成的一朵朵逼真的牡丹,在枝頭嬌艷綻放,在很多重要場所作為藝術品擺放。
為了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王書品更是將非遺作品融入更多生活的元素,設計制作了多款具文化創意的金屬茶器具,被收錄在《中華茶器具通鑒》工具書。
?
?
金屬鍛造牡丹
?
?非遺作品鍛銅茶具
?
今年,為將非遺工藝進一步融入洛陽的文化底蘊中,王書品潛心創作了“一帶一路系列歷史名人銅浮雕像”(23個),并為每個雕像配以人物簡介,使觀眾系統地了解每個歷史人物對絲綢之路的貢獻。
Copyright ? 2015-2025 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網站標識碼:4103050003
網站聯系電話:0379-64823389 地址:洛陽市澗西區西苑路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