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區,澗西區非遺工作已在身體力行。自2009年首次開展非遺項目評審以來,澗西區文旅局先后開展了7批區級非遺項目、6批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審,截至目前累計擁有非遺項目71個,代表性傳承人46人。在推動非遺保護和發展過程中,澗西區文旅局以“非遺保護依靠人民、保護成果惠益人民”為導向,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理念,推動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如何讓非遺技藝與產品“觸網”,讓非遺融入當代生活,正是澗西區非遺工作者們積極探索的。為此,澗西區文旅局將利用“澗西文旅之聲”公眾號,從澗西技藝、澗西美食、澗西游藝、澗西民俗、澗西故事等方面,逐一展現澗西非遺項目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傳統技藝,讓大家在對器物之美、技藝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中,更加堅定深植于我們內心的文化自信。
此次,我們介紹的是“澗西技藝”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面塑
除了作為食物的原料,面粉還能是什么呢?
我們在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找到答案:面塑,在古時被稱作面人。
南宋文學家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了百姓在寒食節制作面人的細節。經過一代代手藝人,通過充滿想象力的轉化,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為原料制成的面團捏成花、鳥、魚、蟲、景物、器物、人物、動物等具體形象,注入情感,賦予靈魂,形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
一、千錘百煉精雕細刻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塑在澗西區“面人李”面塑世家世代傳承,幾代人用手加上簡單工具,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幾經捏、搓、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再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一團面粉就被賦予了新的生命。經過雕塑,眾多惟妙惟肖的藝術形象脫手而成,作品的性格氣質在眉宇姿態間彰顯無余。
2017年,經河南省民間文藝金鼎獎評獎委員會評審,由第六代面塑人李菊芳創作的面塑“壽星”被評為“河南省民間文藝金鼎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
二、與時俱進同步創新
“面人李”面塑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李菊芳女士、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石真先生共同經營和發揚面塑技藝,以家族傳承為主,輔以師徒教授技藝培訓。現有掌握核心技藝的師徒共27人,掌握基本手工藝200余人。
他們在傳承過程中,充分挖掘傳統的文化元素和技藝,對人物、植物、景觀進行寫實塑造。有以大眾喜愛的吉祥人物、英雄人物為主題的內容,如“三國名將系列”、“四大美女系列”等,人物動作飽滿、表情豐富;還有以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的主要橋段和場景為主題的內容,如“三星報喜”、“麻姑獻壽”、“嫦娥奔月”、“唐僧取經”等,場景與植物在色彩與細節中力求逼真。
近年來,為了讓新一代的面塑作品更具有藝術欣賞價值與表達價值,他們又增加了“洛陽牡丹”、“節慶主題”等題材,同時與青少年喜愛的動漫文化相結合,讓傳統手工藝得到更廣泛傳播。
Copyright ? 2015-2025 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網站標識碼:4103050003
網站聯系電話:0379-64823389 地址:洛陽市澗西區西苑路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