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西區成立于1955年,地處洛陽城區西部,洛河、澗河兩河環抱。轄區有1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4個城市街道辦事處、112個社區、708個小區,面積1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萬人。歷史底蘊厚重。澗西自周筑王城、漢建宮闕、隋修西苑、唐營東都,皆為帝王京都組成部分,屬京畿禁苑。域內周山王陵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王陵區,葬有東周四王,比秦始皇陵早335年,世稱“中華第一陵”。工業基礎堅實。因工業而生、因工業而興。“一五”期間,新中國實施的156個重點項目中,有7個項目落戶洛陽,其中一拖、洛軸、中信、河柴、洛銅、洛熱6個項目落戶澗西,是我國重要的農機、礦山、銅材、軸承、耐火材料老工業基地。現有工業企業4133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166家,農機裝備、礦山裝備、光電元器件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科創優勢突出。全區擁有各類創新平臺950個,其中省級以上創新平臺269個;擁有博士后工作分站11家,院士工作站7家,創新龍頭企業14家,“瞪羚”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452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75家,國家級“小巨人”培育企業10家,“隱形冠軍”企業及“隱形冠軍”培育企業2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902家;擁有各類孵化載體45家,孵化面積91.15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822家;2022年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69億元,占全市的2/3,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超70%,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19件,全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5.5%。市場活力充沛。轄區擁有各類市場主體6.4萬家,其中各類規模以上企業738家,營商招商環境持續優化。雙擁氛圍濃厚。轄區擁有團級以上駐軍單位9個,多為高科技部隊,是全省唯一一個以軍民融合為發展方向的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連續8次獲得全國雙擁模范城榮譽稱號。紅色資源豐富。擁有前蘇聯援建的大企業廠房、生活街坊蘇式建筑群等國家文保單位,以及習仲勛、紀登奎、焦裕祿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共產黨員留下的珍貴遺存,是共和國工業企業發展的縮影,形成了厚重的紅色工業文化、孕育著獨特的紅色基因。基礎教育雄厚。擁有本科院校3所、中小學校61所,省市級名師244人,市級以上骨干教師704人,市級以上學術技術帶頭人221人,基礎教育質量在全市獨占鰲頭。交通區位優越。鄭西高鐵穿境而過,呼南高鐵豫西通道即將開工,連霍、二廣、寧洛、洛盧高速縱橫成網,谷水綜合交通樞紐貫通八方,形成了豫西地區高速公路、鐵路口岸、洛陽機場互聯互通的快速物流網絡,洛陽地鐵1號線與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3號線在牡丹廣場交匯。
澗西區先后榮獲全國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全國科普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十三五”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第三批“社會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國家高端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區、全國雙擁模范城區、2021中國智慧城市百佳縣市。高新區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洛陽片區、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洛陽綜合保稅區“五區疊加”政策優勢。
今年以來,澗西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市委堅強領導下,堅定落實“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錨定“重振澗西區、重塑高新區”的總目標,堅持“產業興區、創新引領”的總策略,聚焦“產業發展、城市提質、鄉村振興”三項重點工作,把實施現代產業支撐力提升行動、科技創新驅動力提升行動、城市發展承載力提升行動、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提升行動、改革開放質效提升行動、社會治理效能提升行動、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行動、干部能力作風提升行動“八大提升行動”作為工作的“總抓手”。202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13億元,增速3.3%;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4億元,增速8.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3億元,增速-8.9%,其中工業投資增速3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3億元,增速0.5%;全社會用電量31億千瓦,增速9.2%,其中工業用電量14.7億元,增速4.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4.2億元,同比增長1.5%,稅收收入25.6億元,稅占比58%;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6335元、21265元,同比增長3.4%、5.3%。2023年前三季度,全區地區生產總值545億元,增速5.1%,位居全市第3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億元,增速0.8%,位居全市第7位;第二產業增加值250.6億元,增速8%,位居全市第1位;第三產業增加值293.1億元,增速2.9%,位居全市第11位。三次產業占比為0.2:46:53.8。
?
?
Copyright ? 2015-2025 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網站標識碼:4103050003
網站聯系電話:0379-64823389 地址:洛陽市澗西區西苑路12號